民宿文化在中国的生成,意味着人们的需求从标准化到个性化的转变。主打艺术、情怀、个性的民宿,区别于农家乐、乡村酒店,它是一种新兴的乡村产业,因其独具特色的设计和经营理念,改写了旅游形态。
如果说城市文明代表物质追求,那么乡村文明则代表精神回归。乡村农耕文化中的浓厚温情,独特自然风光中的静谧悠闲,都是城市居民所向往的归宿。
“理想的生活状态是在城乡间自由游走”,其含义是城乡居民主观上有意愿、客观上无障碍地在城乡间“你来我往”“双向流动”。
民宿是推动乡村旅游全面深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,也是推动我国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举措。
民宿承载着人们回归乡村寻找乡愁的情怀,楔入乡村文化张力,是一个小而美的业态。
设计优良的乡土民宿设施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便捷的公共服务,体现了“人文关怀”,提升了乡村的综合质量,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关键所在。
从淳朴的农家乐、民俗户到个性鲜明、品位精致的民宿酒店,是时代的巨变,也是人们需求的转变。
曾经的乡村游,是一口热锅、一铺土炕、一场小河垂钓,乡村以一张素颜的面容,迎接迫不及待想要返璞归真的人们。
时至今日,乡村旅游迅猛发展20多年,城市居民对乡村的需求也在不断提档升级。
可以说民宿时代的到来,让城市与乡村不再两两相望,而是有了真正的交汇和延展。
格调、品味、艺术,这些城市“基因”成为乡村的设计师,在山高水阔的底色中进行雕琢。
据《民宿旅游报告》显示民宿,在被问及为何挑选民宿作为住宿的落脚点时,有70%的消费者给出的答案是个性特色。
“明明山居”主人滕婧,是个自带古典气质的人,她所热衷的茶道与花艺,融入到新中式风格的民宿中,成为独有的个性标签。
“后院驿站”主人李秩宇,是个专业的建筑设计师,他所打造的在地主义设计风格为民宿带来“聚合而生”的情感,在夯土建筑中讲述人与环境的对话。
“莲石山房”主人玲玲,独爱石头,用上百吨的石头和明清家具打造了一座用石头寓居的宅院,陈设千百年的古物。
有情怀、有思想、有个性的主人,赋予庭院真正的主题和色彩,每个角落、每个陈设,都有情感和信念在传递。
在个性化的审美需求中,民宿应运而生。将它落户乡村,则是对生活的一种切换。不同于农家乐和酒店,民宿的“住”文化在乡村找到一种人与自然的归属。
主打轰趴主题的“大隐于世”,像是个带有烟火气的聚点儿,今天人们所追求的仪式感在这里有了最好的诠释。
主打私密空间的“瓦蓝永无乡”,像是个坐落在乡村的私人隐秘之地,注重格调品味,轻享悠然慢生活。
主打潮文化的“有关”,观山泡池、百种啤酒、屋顶烧烤,城市元素在乡野生成两种文化的契合。
形式多样的民宿生活成为乡村游的一种高端载体,高端在有文化注入,有品质保障。
“百里乡居”民宿,企业作为投资主体,统一负责民宿的设计、建设和运营,村民通过出租房屋和提供劳务获得收益。
“左邻右舍”民宿,合作社作为投资主体,负责闲置房屋的收集和建设,聘请专业公司负责运营,村民享受分红。
村里开了高端民宿,村民也在自家这片土地上看到了希望。曾经的祖辈,靠山吃山与土地打交道。今天的乡村,把青山绿水化为金山银山。
民宿时代的到来,让乡村呈现了多元的美。朴实无华、世外桃源,这些虽然代表着乡村的属性。
但当城市人体验过纯粹的乡村美好,想要在这里扎根,做一场人生的修行和回归时,乡村需要包装,更需要可以玩味的内涵。
乡村文明是人们的精神资源,回到乡村不是看《向往的生活》的畅想,而是真的能够在城乡之间自由游走。
城市文明让人体会人造文明的进步与发展,乡村文明带我们领略自然文明的熏陶。在城乡间自由游走巴沙体育,也许才是当代人们的理想生活。巴沙体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