闲适午后,游人沿着蜿蜒田间小路,迈向繁茂树林,慵懒地躺上吊床,时光倏而。
中秋、国庆黄金周渐近,2023 上海旅游节即将拉开帷幕……近期,社交媒体上关于 民宿 的搜索量骤增。文章开头这一幕,就出现在某社交媒体平台的推送首页。有别于标准化酒店和宾馆,民宿能给予游客田园牧歌的差异化体验,由此热度攀升。
放眼上海,有的区率先试点民宿备案制已走过 10 年,大量民宿从野蛮生长迈向合规经营。以崇明区为例,近年民宿数量从最初近 10 家一路增至近 1000 家,精品民宿持续涌现,星级民宿达 300 余家。
热火景象之外,业内也有了冷思考。近期,市政府参事、上海政法学院教授关保英团队一项调研显示:现有民宿发展仍面临法律概念不清、多头治理、扰民、侧重事后监督、缺乏风险评估等问题,且与酒店、宾馆民宿、农家乐等业态混杂,容易陷入同质化竞争的困局。
记者在采访中获悉,全市层面,市政府常务会议昨天原则同意《关于推动上海乡村民宿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》,并明确打造上海乡村民宿产业品牌,推动民宿产业集团化、集群式、连锁式发展,促进发展与规范管理相结合,简化审批手续,由此破解行业跨部门协调管理、规范化发展等难题。
当下,以开办民宿为例,经营主体不仅要向市场监管部门申请营业执照,还要向卫生健康部门申请公共卫生许可证。到了经营环节,如有瓜果蔬菜采摘体验项目,民宿经营者还要向农业农村部门申请报批;如遇旅游高峰期住宿价格浮动,市场监管部门要及时介入。
复杂的管理流程,令自身能力有限的民宿主理人偏向保守经营——专注提供住宿服务。崇明区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,不少民宿经营者是本地农户,对于开办民宿普遍心态是 有人住不亏本就好 ,很少将精力投入拓展经营范围、扩大营销、延伸业态等领域。
保守心态的背后,直指 怕麻烦 ,进一步考校根源,就是九龙治水、多头治理。
民宿业诞生之初,许多省市将民宿的主管职责交由文旅部门。不难理解,酒店、宾馆均由文旅部门主管,同样提供住宿服务的民宿似乎也能沿袭这一模式。但到了实践环节,却屡屡碰壁。 相较酒店、宾馆等标准化住宿产品,民宿的形态太特殊了。 课题组成员杨铮祺这样说。
从民宿到农旅体验,能否让一个窗口管到底? 调研中,不少民宿经营者道出心声。据介绍,相关部门正牵头制定方案,拟统一主管部门,进一步提升民宿管理的协同效能,让民宿经营者更有动力延伸产业链,实现多元经营。同时巴沙体育, 民宿一件事 申办场景也在酝酿中。届时,经营者有望线上完成民宿业准入准营全流程。
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,崇明民宿走过了最初的增量期,正迈入 提质 的新阶段。采访中,不少从业者说,要做好民宿集群,不能止于物理层面的集聚,更要聚焦功能互补。
放眼崇明全域,民宿集群可分为 3 类。第一类是以顾伯伯连锁型农家乐为代表的集体经济型。建设镇虹桥村 30 余户村民将自家老宅改造成独具特色的乡村民宿,组团式发展,不仅提升了民宿集群的接待能力,也通过住宿、餐饮服务的合理分工,放大了集群效应。第二类是社会资本运营的特色产业集群。以海上花岛民宿集群为例,拥有喜园、蝴蝶馆等特色场馆,并挖掘出采摘果蔬、骑马泡汤等丰富文旅体验。第三类是以国有企业等力量主导的民宿集群。譬如,坐拥百亩花海、稻田的东方 G20 花岛宿集,不仅拥有屋前主题庭院,更被百亩紫色花海、稻田包裹,满足人们对田园诗意的想象。
三类民宿集群各有拥趸。崇明区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直言,目前这些民宿集群仍以中老年人群、旅行团为主要受众。其根源就在于,民宿集群距离更受欢迎的个性化精品民宿仍有体验、服务、细节等方面差距。
崇明区人大代表、中兴镇民宿协会会长印刘琼,以自己经营的网红民宿 久居 为例,这一品牌常驻社交媒体精品民宿榜单,博主们为其写下的推荐理由是 有自行车越野道和平衡车泵道 巴沙体育。另一家拾花民宿的入榜理由则是提供崇明土布参观体验。
剧场、咖啡馆、中西餐厅……人们对于民宿集群的功能需求更多样复杂。在印刘琼看来,想要打造 升级版 民宿集群,需要多方力量的介入。 大家都不希望自家场地用作人来人往的剧场,但又期待以剧场引流。 在她看来,民宿集群的打造同样面临邻避效应。破题之道,就在于引入更多专业力量,以跳出一时一域的全局视角,科学设计、合理布局,从而 盘 出民宿集群的新活力。